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东山银杏:孙凤鸣刺杀汪精卫

东山银杏:孙凤鸣刺杀汪精卫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东山银杏  时间:2009-07-19

    孙凤鸣又名孙凤海,1905年出生在安徽滁州市天龙池巷内。16岁随父闯关东。1929年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结识华克之。
    华克之,男,江苏宝应人,早年肄业南京金陵大学,曾任南京学联理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青年部长,是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忠实的力行者。
    孙凤鸣与华克之相识后,当即在安宜筹划组织抗日反蒋游击队。后被泄露,两人被迫逃走。1929年孙凤鸣认识了江苏姑娘崔正瑶,不久结为伉俪,又于1930年一道到沪。年底,孙凤鸣投奔十九路军,官至排长后任代理连长,其间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能够百步穿杨。在上海他俩住了四年,孙凤鸣认识了王亚樵、余立奎等人,并加入他们组织的“安徽劳工会”,成为该组织的主要成员。“淞沪抗战”失利,国民党与日本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协定公布后,孙凤鸣和华克之等人愤懑不平,时常聚集在上海打浦桥法政学院东边新新南里232号小危楼议论国事,忧国忧民。计划刺蒋事宜。
    刺蒋行动从何处入手?他们设想在南京建一通讯社,以这种形式公开捕捉信息,可直入上层社会,接近蒋介石。随后,华克之通过熟人,上下疏通,终于办妥了通讯社的立案手续。
    1934年11月,晨光通讯社在南京宣告成立。地址在陆家巷23号。华克之化名胡云卿,出任社长,张维化名张玉华,任编辑部主任兼总务,贺少茹化名贺坡光,任采访部主任,孙凤鸣化名孙凤海,任记者。晨光通讯社成立后,华克之等人以新闻采访为名,四处活动,探查消息,寻找刺杀蒋介石的良机。
    不久,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孙凤鸣以晨光通讯社记者身份混进了会场,伺机动手,但由于蒋介石身边随员众多,孙凤鸣未敢贸然动手。1935年8月,华克之等人探知蒋介石将从武汉返回南京,决定在其从车站乘车回黄埔路官邸的路上动手,但当蒋介石的车队经过时,由于车速太快,弄不清楚蒋介石到底在哪辆车里,计划又一次落空。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将在南京召开。刺杀蒋介石的机会终于来了。华克之、张维、贺少茹、孙凤鸣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动手,派孙凤鸣以记者身份混进会场,寻机刺蒋。当时,国民党当局对记者采访中央全会有严格的限制,记者所在的通讯社必须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提出审请,经严格审核后才能发给采访证。鉴于以往几次开会曾出现过混乱情况,为保证这次大会的安全,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要求新闻事业处长彭革陈重新制定核发标准,严格限制采访的记者人数。因此,贺少茹几次到新闻事业处申请采访证都未获批准,最后通过中央宣传部总务处工作人员吴璜、周希龄从中说情,才好不容易弄到一张采访证。
    采访证登记的是孙凤海的名字。孙凤鸣早已想到这次行动九死一生,事先安排好家事,把妻子崔正瑶托付给华克之送往香港。10月28日晚,华克之等人在晨光通讯社给孙凤鸣备酒壮行。华克之端起一碗酒对孙凤鸣说:“大丈夫建功立业,流芳千古;小丈夫求利苟生与草木同腐。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得其所哉!文天祥抗元殉国,正气冲寰宇,千秋万岁不朽。‘九一八’以来,日寇紧逼入侵,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媚日卖国,四万万同胞眼看着就要沦为异族的奴隶。诸弟此番发难,共诛蒋贼,旋转乾坤,改变国家命运,团结国人,共赴国难,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必将永垂千古,愿诸弟努力。”孙凤鸣慷慨悲壮地说:“凤鸣此番诛杀国贼志在必行。洒热血,掷头颅,救国家,救民族,在所不惜。凤鸣感谢亚樵先生相知之雅,教导有年,虽死何憾?愿诸兄弟及全体同志誓将反蒋抗日壮举进行到底,凤鸣则含笑九泉了。”说完,接过酒来一饮而尽。
    华克之拿出一支小巧的左轮手枪递给孙凤鸣,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无负国人重托!”
    11月1日清晨8时左右,参加会议的百余名国民党中央委员首先乘车前往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拜谒孙中山的陵寝,然后返回位于湖南中路的中央党部举行开幕式。依照惯例,开幕式后全体中央委员要合影留念。听完汪精卫的演讲后,委员们三三两两步出会议大厅。这些中央委员们聚集到中央党部门前,按照官位高低,在摄影师的调动下,准备列队合影。汪精卫站在前排正中,他身边的一个位置是留给蒋介石的。
    在这些中央委员的面前围聚着一大群采访会议的新闻记者。孙凤鸣穿着一件黑色大衣,手持一架藏着手枪的相机,混杂在记者群中,耐心地等待着蒋介石的出现。
    100多名中央委员在摄影师的调度下很快分成5排站列,做好了拍照的准备,但蒋介石迟迟没有出来,汪精卫又转身走进中央党部大厦催促蒋介石赶快出来与大家一起合影。不一会儿,汪精卫表情极不自然地一个人走了出来。汪精卫坐在第一排正中,在前排就座的还有林森、张静江、孙科、戴季陶、阎锡山、张学良、张继等人。
    9时35分,合影完毕。中央委员们都转身向大厦走去,准备继续开会。这下可急坏了孙凤鸣,看情形,蒋介石肯定是不出来了,怎么办?难道精心准备的行动又要流产?孙凤鸣当机立断:既然杀不了蒋介石,就杀汪精卫!孙凤鸣一步跨出记者群,从照相机中取出一把小巧的左轮手枪,高呼:打倒卖国贼!向站在头排正要转身的汪精卫连发三枪,一弹射进他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从后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进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1935年11月2日,南京《中央日报》头条新闻报到:
    “汪院长昨晨被狙击,中央极为震惊,各中委各地五全会代表纷往慰问,汪氏精神甚佳诊治经过颇为顺利,凶手孙凤鸣当场为张继所执。”
    汪精卫倒地后,立于旁边的张继,迅速奔至孙凤鸣背后,将其拦腰紧抱,孙凤鸣仍陆续发两枪,前后共发5响。此时,张学良奔到孙凤鸣身旁举足将其踢到。汪之卫士又向其连打两枪,孙凤鸣当即倒地。
    汪精卫被击中倒地之后,蒋介石闻枪声由门内走出,见状即以手扶汪之首。汪妻陈璧君由楼上闻警赶下,其时汪满面鲜血。陈伏其身旁,亦以手扶其首,与蒋相面对。汪妻陈璧君抓住照相时蒋介石未到场这一点,与蒋介石大吵大闹,说:“你不叫汪先生干,汪先生就不干,为什么要派人下此毒手?”蒋介石无言以对,显得十分尴尬。旋由蒋介石、陈璧君陪护将汪送往中央医院。
    时任新闻事业处处长的彭革陈回忆说:
    狙击者被击倒之后,我往前一看,看到从他身上搜出新闻记者出入证一张,号数为63号,上书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我大吃一惊,顿觉大祸临头,随即返处查对出入证的签名薄,才知道请发出入证的是贺坡光,而具领人是孙凤鸣。这样,我的责任更重大了。但事已至此,莫可如何,只有听之而已。
    汪被刺后,大会随即召开紧急会议,由于右任当主席,张继报告凶手行刺及捕获经过。同时,叶楚伧、陈果夫、陈立夫即找彭革陈到另一个会议室查询,彭革陈据实以答。随后,宪兵司令部和警察厅的负责人约彭革陈同乘吉普车到晨光通讯社检查。陆家巷23号是前后两院,前院住房东,后院住社址。数日前胡云卿告诉房东,该社改由后门出入(后门通石鼓路)。他们即由后门入,查遍社中,只查出办公桌上有留函一件,函面写“留交来人们”五字,信笺上写:“本社之事与郭智谋、吴璜、周希龄无关系,特此声明。”此外,只看到厨房中焚毁的文件残灰,他无所获。
    当天事件发生后,中央党部内立即戒严,由警察厅长陈焯、宪兵司令谷正伦亲临负责检查,至下午一时结束。当即逮捕嫌疑数人。同时,南京全城宣布戒严,交通完全断绝,在码头及机场将乘客逮捕了数十人,一律关押在清凉山的几间屋子里。但是没有查到一个晨光通讯社的记者。于此同时,陈焯去中央医院审问孙凤鸣,孙供系安徽滁州人,曾充福建十二混成团机关枪连连长。来京年余,任晨光通讯社记者,与社长胡云卿、编辑主任贺坡光刺汪蓄谋已久。行刺的左轮抢,系胡云卿给予。记者出入证,由贺坡光设法取得。并称头一年原拟刺蒋,并已以记者身份进入中央党部,但未得动手。此次决定在大会上见蒋刺蒋,见汪刺汪,一定行事。彭革陈闻此消息,又查了上一年五中全会的记者签到薄,果然有孙凤鸣的名字,不禁头上又沁出一层冷汗。
    孙凤鸣被击中胸部要害位置,由于流血过多,送医院后濒临死亡,警方为了从孙凤鸣口中得到更多的刺汪线索,每小时给孙凤鸣注射十多次强心针,尸检时据说在孙凤鸣身上发现一百几十处针孔。但孙凤鸣什么都没有讲,在回答诘讯时立场坚定地说:“请你们看看地图,整个东北和华北那半个中国还是我们的吗?六中全会开完,就要给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签字,再不把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干掉,就要亡国,大家就要做亡国奴了。”警方问孙凤鸣属何党派?系何人指使?孙凤鸣答道:“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驱使我刺汪的是我的良心。” 11月2日凌晨,孙凤鸣离开了人世,年仅30岁。
    案件发生后,凡是和晨光通讯社有关的人都被抓了起来,孙凤鸣夫人崔正瑶后也被捕,受尽酷刑,但没一句口供,后惨遭杀害。
    数月后贺坡光在镇江乡下被捕。胡云卿即华克之,国民党悬赏10万重金通缉,终未捕获,几经辗转,后奔赴延安,成为潘汉年的重要助手。
    冯玉祥曾提议,应给孙凤鸣铸造一尊铜像,以伸张我中华民族之正气。
    孙凤鸣当年的刺杀行动,虽未使汪精卫当场毙命,但那颗未取出的子弹最终还是导致了汪精卫的死亡。因为枪伤复发,前往日本就医的汪精卫,1944年11月10日在名古屋气绝身亡。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在不到一年后取得胜利。
    1987年,孙凤鸣被追认为抗日爱国志士。孙凤鸣家乡的政府和人民为他建立了占地2400平方米的纪念碑园。园内正中的大理石扣座上横卧着一方大理石纪念碑,在“抗日爱国志士孙凤鸣纪念碑”的背面书有华克之挥泪敬题的铭文:“生无私人怨,死因国事非。心向知音决,泪为生民挥。言重季布诺,技胜张良锤。精卫非精卫,替死此魑魅。功败于垂成,千古共心摧。真州多佳丽,首推凤鸣妻。轻金重大义,志同始结褵。反对臣日寇,无惧血染衣。死者并非难,处死者难矣。凌迟无一语,闺中千古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